学校概况 学校办学宗旨:一切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,办学生满意的大学;努力为社会建设与发展服务,办社会欢迎的大学。 学校核心理念:因务实而闪光 因思想而升华。 学科专业结构合理 学校现设有商学院、金融学院、数字经济学院、电气信息学院、机械工程学院、外国语学院、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、电影学院、视觉艺术设计学院、现代教育学院、足球学院、马克思主义学院、创新创业学院、基础教研部、公共外语教研部15个院(部),现有本科专业42个、专科专业5个,分属经、管、工、文、艺、理、教育7个学科门类,全日制在校生近1.2万人。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,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4个,省级一流专业7个,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个,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,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,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,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,国家级一流课程1个,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,省级精品课、优秀课30门。具有吉林省重点学科1个,省现代媒体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,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,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,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1个,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,省重点实验室1个,省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中心1个。学校获得专利81项,获得软件著作权159项。 师资力量雄厚优越 学校持续推进“人才强校工程”和“教师养德修为工程”,逐步建设了一支由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、全国优秀教师、吉林省高级专家、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、吉林省教学名师、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、吉林省突出贡献专家、博士生导师、硕士生导师等高层次人才和“双师双能型”教师为代表的师资队伍。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,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,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,二等奖4项,三等奖3项;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1项;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3项;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9项、二等奖17项。 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多年来,学校逐步培育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特色,构建了以强能力、重素质为特征的优质教育体系,深入实施六大工程:一是以适合的教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程;二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工程;三是以两个全覆盖为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工程;四是以合作教育为依托的培养渠道建设工程;五是以六大能力为目标的能力建设工程;六是以养成教育为抓手的素质教育工程。通过实施优质教育体系,使学生们成长为胸中有志、心中有情、眼中有活、身上有劲儿、腹中有才、伸手能做、张嘴能说,特长鲜明、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。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学校坚定地走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的培养道路,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真实的工程与社会环境,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学校先后与15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了就业基地,创建了6个产业学院、12个定制班或冠名班,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。学校毕业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就业态势,大部分毕业生走上了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等工作岗位,还有部分毕业生走上参军、特岗教师、三支一扶、出国深造和自主创业之路。有部分校企合作专业学生实现了年终就业率100%,高薪就业率100%,专业对口率100%。 创新创业成绩斐然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,先后成立大学生双创科技园、创新创业学院,致力于以创业带动就业,以创业提升就业,提高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率及就业质量。大学生双创科技园是集人才孵化、培训指导、电商扶贫、科技研发、创业投资、成果转化与平台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性聚集园区,园区同时为入孵企业提供“八免四扶持”的政策,有力支持了学生自主创业,帮助学生实现成果孵化,被团省委认定为首批“吉林青年创业园”,被省教育厅评为“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基地”。 科研艺创成果显著 学校先后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省级创新团队、省级产业研究中心、省级重点实验室、省级绿色制造智库基地等14个省级科研和学科平台,承担了多项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课题,产出了众多应用型科研成果,共获省部级各类科研奖项153项,专利57项。多年来学校稳步推进学科建设,2014年“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”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,先后与吉林大学、东北师范大学、长春工业大学、长春大学等4所大学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。学校凭借专业优势积极开展艺术创作,如投资拍摄三部大学校园题材电视电影《我的大学老师》《梦开始的地方》《青春火焰》,原创公益广告《垃圾分类 从我做起》《说与做》获2019年广播电视公益广告作品大赛金奖,原创话剧《耀眼的弧光》获第31届吉林省电视文艺“丹顶鹤奖”一等奖,原创话剧《失落的天堂》成功巡演,好评如潮。 |
发表评论